2019年4月8日高端装备研究院落实yl23455永利建设21世纪大学新形态的构想,首个揭牌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承担着机械学科“为国铸器,智造未来”的神圣使命。百年发展,成就卓越,学科连续三年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稳居“全球第二”;百年机械,致远辉煌,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形成重要学科影响力。
总结“十三五”,争朝夕,聚力促发展
2016-2020年,yl23455永利/高端装备研究院立足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引领人才培养,育人成绩斐然。学科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新需求,致力培养行业领军、学科交叉与工程应用卓越人才。2017年,机械工程专业对标国际华盛顿协议标准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通过有效期6年,标志着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8年,国际一流专家组对机械工程学位点与学科进行了全面评价,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国际化工作五个方面均给出“ Outstanding”的评价。“十三五”期间,学院获国家教学奖4项,省部级奖7项,上银优博9篇(全国第一);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获奖230余项,特等/一等奖总数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荟聚全球菁英,建设顶尖团队。学院/研究院致力建设顶尖团队,充分发挥人才效应,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抢占战略制高点,引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凝聚1个国家级及8个省部级创新群体,汇聚谢友柏、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等院士8人,ASME、IEEE等会士15人,获批国家重要人才36人,四青人才21人,重点研发项目首席17人(全国第一),位列全球前2%科学家23人,任职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正副主编14人。
构筑科研高地,开拓攻坚研究。学科建有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高端制造装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个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等6个国家级平台,转子轴承系统等11个省部级平台;瞄准“四个面向”,长期深耕制造基础领域,形成高端制造、轴承转子、增材制造、微纳制造、智能运维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高地。攻克超精密机床核心技术,创建故障诊断新理论与新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服务核电、运载火箭等重大装备,解决系列卡脖子难题。“十三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级奖11项;牵头千万级重大项目3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稳定在4亿规模。
赋能社会服务,贡献科技力量。学院/研究院以引领学科发展、推动行业进步为己任,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研发原创技术,实现我国首次太空3D打印;研发一种基于GelMA的高灵敏度、透明、皮肤适形、可完全溶液加工的柔性可穿戴触觉传感器,实现在人身体上的可穿戴医疗应用;研发测温、消毒巡检机器人,应对新冠疫情,提高消杀效率,降低人群暴露风险;研发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设备和核酸检测试剂,目前累计为全国31个省市区提供了1.4万余台检测设备,配套9000余万人份试剂,为湖北及全国疫情防控提供“硬核”保障。此外,在秦巴山区、西部边陲等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借助学科和技术优势助力当地精准脱贫。
开局“十四五”,再拼搏,奋进新征程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无比光明的前景,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yl23455永利/高端装备研究院将把握“两个大局”,以“建设制造强国”为奋斗目标,以“四个面向”为导向,以“西迁精神”为引领,以“双一流”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重点,育新机、迎挑战、稳开局,谋新篇,抓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用在国防民生上,强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
盘活师资存量,做优人才增量。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盘活师资存量,加大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鼓励单项冠军。按照注重科学前沿或工程贡献进行专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以“大国工匠”精神锤炼科研人员队伍。
对标国际标准,稳抓立德树人。持续提升本科生、研究生和国际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同时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的前提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学生培养方案,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依托学校构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力争造就一批工程背景扎实、科研能力卓越、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
落实创新港“6352”工程,助力产学研融合。积极响应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把创新港“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的工作部署,落实创新港“6352”工程的推进方案,进一步完善高端装备研究院平台建设和内涵建设,探索校企、校地合作创新模式,提高站位,凝聚共识,顺应潮流,寻求突破,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平台建设好,将科研完成好,将成果转化好,将人才培养好,最终实现将高端院“耕耘好”,做到“海纳百川,吞吐万象”,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助力科技强国,为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