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是学科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培育青年人才更好成长,学科才能接续卓越发展。2023年2月6日,yl23455永利在兴庆校区召开第二场寒假学科发展规划座谈会(青年人才专场),由青年教师联合会组织学院青年教师代表集聚会场围绕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以青年教师之视角畅谈学科未来之发展,会议由yl23455永利院长助理曹宏瑞教授主持。
院长助理、青年教师联合会会长张留洋教授首先全面回顾总结了2022年度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过去一年在全院教师的共同拼搏努力下,学院科研总到款继续保持4亿元的高位稳健状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均有斩获,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签订完成10项500万元以上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展望2023年,学院将继续重点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织申报工作,系统谋划、提前培育、重点跟进;加快变革科研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申请、有组织科研,组建交叉互融、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形成科研合力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搭建高端院公共共享平台,完善实验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一院三区”多空间平台分布格局,实现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强化专利转化和应用导向,树立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的新理念;鼓励青年老师参与国际会议,发出交大机械声音、讲好交大机械成就,提升学科国际声誉;鼓励教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在脑机接口、生物芯片、柔性电子等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做出一批先进性、唯一性、引领性的代表性成果。
在青年人才专题报告环节,吴子祥教授作了《“医工融合”在转化医学和军事医学中的发展路径》主题报告。吴教授针对胸腰椎爆裂粉碎骨折问题,创新性的将工程学原理运用到严重骨折修复中,率先提出“三角框架结构”的重建新理念,研发出渐变孔骨水泥螺钉系统、国际首个医用膨胀螺钉等系列创新技术产品,实现了胸腰椎骨折的坚强固定。针对颈椎骨折/间盘损伤问题,率先提出“形态-结构-生理”三重仿生的修复理念,研发出国际首个颈椎双动关节等系列技术产品,实现 “全颈椎生理重建”,恢复了颈椎正常的运动功能。针对外伤骨感染问题,研发具有“自膨胀、自发泡”特性的新型骨水泥,抗菌性能显著提高,降低感染控制时间和截肢率,实现了骨感染的高效快速救治。在报告最后,吴教授从系统性角度谈了医工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破局、布局之策,当前医工交叉领域由于各种壁垒原因存在“有想法,难对接,有交叉,难持续,有成果,难落地”的发展窘状,破局之法在于研究者从源头阶段主动介入去了解需求、创造需求,以兴趣牵引、课题牵引、企业牵引的方式去推动持续交叉,并将科学技术的前沿性与产业应用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去推动转化落地
胡桥教授作了《装备需求牵引、海洋技术推进——国防项目申报有感》主题报告。胡教授指出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下探测与航行技术是完成水下攻防、目标探测与识别、海底搜索勘测与导航等各项水下任务的先决条件和技术保障。他介绍了自己在仿生人工侧线流场感知、仿生水下主动电场等水下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胡教授还结合自己多年在军工领域项目方面的申报、管理经验,概述了各类国防军工科研项目的申报要点,并鼓励青年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利用好各种校内外资源积极申报。
刘金鑫教授作了《实战育人——打造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团队》主题报告。刘教授首先介绍了航天所团队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研究而组建。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正积极探索一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任务型、体系化合作新模式,联合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五院等建立创新联合体,以型号任务为牵引,组成百千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队伍。团队落实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体,采用钱学森系统工程管理思路,通过跨越学科组织界限、打破学科组织之间形成交互的壁垒、高效整合内部优势多学科资源和校内外资源,致力于培养一批“品质高尚、素质一流、富有创新、勇于创业、引领未来”的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康城玮教授作了《难加工材料复杂构件超精密加工机理与技术》主题报告。康教授指出在芯片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中,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实现高性能零件制造的重要保证。他介绍了运用传统精密加工工艺在加工以新一代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医用植入体等为代表的纳米尺度多层薄膜结构、复杂曲面形状、表面微结构等特殊结构中存在的加工难点和缺陷,并给出自己相应的研究解决方案。另外,团队还研究了能场辅助超精密加工技术,可应用于复杂结构件和3D打印件的表面后处理、GaN晶片、第三代半导体、第四代半导体(金刚石)的精密抛光,具有传统加工难以比拟的高质、高效、绿色优势。
李骁教授作了《医工交叉探索——微纳尺度生物传感器设计制造》主题报告。李教授面向制造技术与生物医学融合的前沿领域,聚焦研究分子检测芯片和细胞监测芯片两大类生物传感器。分子检测芯片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食品药品快速检测等生物医学领域,是一种高精度、便捷的分子检测技术,团队研究的分子检测芯片已实现多种疾病标志物分子检测,检测精度和检测时间均优异于市面现有设备。细胞监测芯片技术则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与评价、病理模型监测、神经科学研究等生物医学领域,可实现活性组织模型实时无损电生理监测。团队积极同yl23455永利第一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展医工交叉研究合作,将高精度便捷多模态生物传感器、智能器官芯片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研究,实现医工研究深度融合。
娄燕山教授作了《先进金属材料复杂加载状态塑性及损伤断裂表征及工程应用》主题报告。娄教授从大应变强化行为、应变率/温度效应、各向异性、随动硬化、损伤断裂五个维度阐释了先进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复杂性,研究了试验测试和本构模型两种先进金属材料在极端加载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表征方法,并开发出一套可广泛应用于模具设计与优化、回弹预测与补偿、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等领域的先进金属材料本构模型程序,助力金属结构精确有限元分析设计的“最后一公里”。
马富银副教授作了《机械超结构》主题报告。马教授运用亚波长超结构技术从部件和器件入手解决各类装备产品的低频减振降噪痛点难题,实现装备性能瓶颈的突破。围绕装备的部件级设计,研究出轻薄隔声部件低频宽带设计方法及大尺寸应用关键技术,成功将超结构设计从薄膜体系发展到薄板和薄壳结构体,实现面密度和厚度降低10倍的技术突破。围绕装备的器件级设计,研究出小型化超分辨声聚焦和成像及宽带水声信号增强和定向超结构集成功能器件设计方法体系,实现成像分辨率提升50倍、工作带宽提升10倍的技术突破。围绕装备性能增效原理,研究出机械超结构部件和器件性能增效原理体系,在团队负责人吴九汇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相关成果在创新港建成国际首例超结构全消声室,并为多家科研院所建成近10个静音实验室。
在自由研讨学科未来发展思路环节,各位青年教师在报告中结合自身一线科研教学工作体验,畅谈对一流学科的内涵理解,探讨学科国际化的可行路径,交流科研项目申报的经验心得,剖析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的紧密关系。大家表示可通过开设中英双语课助力国际化教学,组织多学科学术交流沙龙推动学科交叉,并表示在新一轮学科建设期内青年学者要增进与资深专家学者的沟通,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学术群体,紧跟学院发展规划,积极献计献策合力发展特色优势。
会议最后,王朝晖书记作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学科评估优异成绩的得来与各位青年教师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对大家在学科建设中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我们持续构筑学科高地的力量之源,也是学院未来科技创新与发展超越的关键所在。未来学院将一如既往地积极争取各种优势资源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支持青年教师在各类平台、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他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爱党报国、敬业奉献;主动作为、百折不挠;纵横联合,团结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未来科研、育人过程中能够坚守初心、勇毅前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书写自我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