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意气风发不负少年志,如今五十轶春秋后再聚首。五十个春秋的世事变化改变不了交大校友在母校影响下永远向上的意气,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冷却不了交大校友对母校的挚爱与怀念。4月8日上午,阔别校园五十载的yl23455永利yl23455永利65届校友重回母校这个梦想升起的地点,阔谈往昔,闲聊岁月,寻找年轻的痕迹。
yl23455永利党委书记王朝晖代表学院对校友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返校校友们介绍了yl23455永利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随后学院组织校友们参观了校园、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书记与返校校友们在学院第一会议室进行了亲切的座谈会。校友们对学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同时讲述了五十年来的个人经历并给学校和学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毕业已逾五十载,曾经一起风发的少年早已不再年轻,回想当年在校和离校后的经历,每位校友都有深深的感触。十几二十几岁正怀揣梦想,交大勤奋严谨的学习氛围,推动着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很大一个心情是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校友如是说。
在吕火柱校友眼里,虽然毕业迈出校门之后仍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学校里教的东西仍不够用,但交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就是广,就是比其他学校的优势更大,在生产车间中搞工艺、搞刀具,后来扩展到搞塑料、搞橡胶、飞镖设计的都有。
欧瑞映校友毕业以后到北京的一个研究所做原子能分离设备,文化大革命后因为需要,在三线厂、军工厂做核潜艇和导弹发射装置,退休以后,在学校的自来水公司工作了十年,做锅炉风机的工作。五十年间,他和全国各个院 校的学生一块工作,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我们在学校学的比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非常扎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学术问题时,感到比较容易解决。“在交大上了五年学,交大的这个精神啊,学风精神,和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照耀我们一生。”
石延生校友仍记得当时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当时一吃完饭,马上就跑到图书馆,去晚了连座位也抢不到,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居然把一本英文字典的单词都背过了,在校园里广为流传。“这种好的风气对我影响很大。”
谢文才校友感叹到,交大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别人干不了的事咱们不费劲啊”。他工作的工厂当初迁到蓝田时,厂房都没有,他们学过厂房设计,很快把车间设计好画出来了,机床产量多少,摆在什么位置,怎么布置,一目了然。工厂里面一系列设计工艺,他感觉驾轻就熟,厂里需要加工一个两米的大齿轮,但只有小齿轮机,只能用土办法加工,他就用指状成型铣刀,一划线就成了,然后用镗床整出来了。“这些都是其他人干不了的”。
朱士文校友在工厂里面搞设备维修,他认为交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宽一点好。搞设备维修这一行碰到的事情太多了,碰到了就得钻,这时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就非常重要。以前单位一个加工长度半米,直径1.4米的磨床需要修理,要求精度和光洁度都很高,特别是其十四米长的导轨没有加固,而平整度各方面都有要求,修理的时候运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真是下了很多工夫。他还记得学校里一个教齿轮倒锥的老师讲得特别好,他的齿轮倒锥书在进入工作单位后翻来翻去翻烂掉,不停地看。再者,他认为后辈如果将来要从学校出去以后,不可能一下子就安排在很专业的单位,很可能就放到什么工厂,所以知识面宽没有坏处。
石延生校友回忆到,当时交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在西安汽车大九厂时,一起的有清华大学的,西安交大的,还有好多其他学校的,当工厂恢复技术干部制度的时候,就把西安交大的全部抽出来,其他的都没有抽。1980年到日本去,朝日新闻社采访的时候,把他放在第一位,清华的大学的放在第二位,因为他们在日本只认交大。所以交大的影响还是很广的。他同时提出,学校应该和国家主要产业相结合,在这方面加强一些。
刘伯康校友针对交大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一个是军工,比如在舰船、潜艇方面还应该多下些功夫;另外,是高铁和车辆,高铁走向世界,应该有我们交大的一席之地;还有太空领域,交大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他相信交大有一定的基础,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的建树,是能够做到的。
艾昌荣校友认为交大应该加快发展,尤其是在国防事业上,应该提高交大对一些尖端行业的贡献,如航天、高铁、潜艇等。另外,他表示应该从道德上、学术上着重培养研究生。
校友是学校里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传统,他们的经历都将鼓励我们后辈更加努力的拼搏,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广大校友的支持下,相信交大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